昨天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旨在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空气质量。如今,“空气质量”已成为很多市民熟知的概念,每天气象部门都会发布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信息。那么,这些指数发布的意义是什么?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为此记者正常采访了市气象台环境科专家朱玉强高级工程师,请他为本报读者独家揭秘。
据介绍,根据我们国家现行空气质量等级标准界定:一级天气的二氧化硫应低于0.050(单位为mg/m3,下同)、二氧化氮应小于0.08、可吸入颗粒物应小于0.050;二级天气的二氧化硫应低于0.150、二氧化氮应小于0.120、可吸入颗粒物应小于0.150;三级天气的二氧化硫应低于0.625、二氧化氮应小于0.240、可吸入颗粒物应小于0.350。朱玉强介绍,虽然今年以来本市一级天气仅出现了五天,但空气质量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本市全年一级天气仅有6天,此后几乎每年都呈增长趋势,2008年本市空气一级天气达到52天,环境治理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明显作用。市民之所以有时觉得实际空气质量低于有关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等级,主要与级别划分的界限有关。以二氧化硫污染物指标为例,一级天气和二级天气相差0.1,而二级天气和三级天气则相差了0.475之多。如果当日二氧化硫指标达到0.152(很接近一级),而转天二氧化硫指标则达到了0.5(接近三级),按照界定标准都应划定在二级天气等级,但人们的感觉会截然不同。
“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源中,工业厂区大烟囱、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贡献’最大。”据朱玉强介绍,气象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就是以这三种污染物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并按照其中含量最高的指标,判定当日空气质量级别。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两项污染物指标为一级,但第三项指标为三级,那么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即为三级。此外,空气质量的高低还与天气条件有着直接关系。如果降雨天气增多,加之雨后能吹走污染物的大风频繁出现,空气质量自然就能得到较好调整。相反,在雾霾天气里,如果风力较小又无降雨,即使没有人为的污染源出现,空气质量级别也不会很高。为得到准确的监测数据,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每天会通过采样的方式,在全市1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市内六区6个,其他分别在各区县)进行抽样,测出当日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指数,会商后判定当日的空气质量等级。
在三种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的燃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易产生“酸雨”。街头很多建筑物、雕塑的腐蚀,就是二氧化硫过多形成酸雨所致。对眼睛和鼻腔产生强烈刺激的二氧化氮,则大多数来源于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机动车尾气不但对身体有害,其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还会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与近段时间发生的灰霾很相似。而可吸入颗粒物大多数来源于燃煤排放及工地、路面的扬尘。此外,上游出现扬沙天气时浮游来的颗粒,也会成为本市可吸入颗粒物增多的罪魁。据了解,直径小于10微米的污染物可通过呼吸作用侵入人的上呼吸道;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可进入人的下呼吸道,有时甚至穿过肺泡进入血液。
为方便市民生活,近年来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指数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晨练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和紫外线指数等最受关注。这些指数是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的呢?对此,朱玉强说:“这些指数都是依据当日天气决定的。”据了解,普通的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和普通的天气预报不同,各种气象指数不是单独提供次日气温、风力、风向及降雨过程,而是考虑人体的体感温度和舒适度,给出最适宜的气象建议。以晨练指数为例,当遇到寒潮大风或沙尘等天气剧烈变化时,该指数就会提醒市民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体弱多病的人外出要携带常用急救药品或有人陪伴。当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时,该指数还会提醒各学校应视空气污浊情况,临时取消室外体育活动,采取灵活措施以保证学生减少患病几率。
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年霾频次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和发展迅速的区域;尤其是一些发达工业城市,霾天气已经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城市霾对人体的危害虽不像水污染那么剧烈而明显,但却难以防范。目前,除了减少户外运动和戴口罩,普通公众很难单独应对霾的威胁。一位公共卫生专家这样描述: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等于吸尘器,每天要过滤15立方米的空气。
治理城市霾要求有关部门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监测预警。明明是灰霾天,但监测部门仍然公布空气为优良,这样的差异曾让很多公众不解。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霾做准确的监测和预警,当然就谈不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预防和治理。现在环保部门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年前制定的,与霾天气紧密关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没有包括在内。有报道说,环保部正在研究改变现有评价体系。希望较为完善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尽快出台,让公众看得明白,让有关部门和地方感受到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