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浇注机系列

“小透明”合肥迎接打工游子疯狂回流

时间: 2025-02-24 09:34:13 作者: 浇注机系列
产品详情

  “要不要回合肥?”2022年夏天,陈帆出差途中被封关在外,使得她第一次有了离开上海的念头。她注意到,一座名为“科大硅谷”的产业群同年6月在老家合肥真正开始启动了建设。

  在不少以合肥为乡的大城市互联网打工人印象中,“以‘科大’为名的企业收益似乎很好”。一些人还知道产业群内的明星项目“人造太阳”,以及周围产业配套多围绕清洁能源等概念展开。

  故乡的变化悄然发生。到了2023年,合肥增开5条地铁新线,高架、快速路密度增加。受访者小胡告诉《职场Bonus》,他在那一年回到合肥,从公司开到家的20公里快速路上没遇到过红灯。

  2024年,受访者陈帆也回到合肥。虽然嘴上说着“合肥是一座没有机遇,全是挑战的城市”,眼睛也经常看见打着找设计、市场经理的名头招销售的情况,但她依然觉得合肥的工作机会比以前更多、也更优质了。

  从大城市到合肥,对一些在长三角大城市卷累了的人来说,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合肥是何时成为在外游子的避风港,又如何从“人人来了都要打一通销售电话再走”的小城,成为现在的遍地机会的准一线城市?

  GDP从千亿到万亿,合肥看似只用了14年的时间。但富起来这条路,合肥实际上走了很多年。

  1949年,合肥和平解放时,城市规模还较小,工业基础薄弱,只有20多家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三年后,合肥正式确立为安徽省的省会。1953年,合肥确立了“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总体战略构想,上海56家企业内迁,合肥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这座城市曾一度给人留下“极度贫困”的印象。这是因为它的地缘条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地理中心,毗邻长江。看似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是一体两面的:周边被南京、武汉、郑州、苏州这样的大城市包围,在其暂未发展起来时,合肥在人才眼中一不留神就失去了存在感。

  成立科教基地、加入长三角、打造创新平台——几次关键的选择,为它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970年,中国科学大学迁址合肥。1999年,合肥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2001年,合肥变成全球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2003年,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科教基地为城市带来丰富的人才、科研投资,以及重大实验成果。如今的合肥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智能语音等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科研成果如“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全球瞩目。

  2016年,合肥加入长三角城市群。2018年,上海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九城签署《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合肥得以搭上城市发展的快车。

  如今,长三角地区已经汇聚了全国1/1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2022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科大硅谷。“科大”,意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硅谷”则是借鉴了美国硅谷的概念,象征着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创新集聚区。启动建设两年多,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增资至5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方向为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充裕的资金,让高新产业获得肥沃的生长土壤。科大硅谷鼓励“投早投小”,因此高新区内大多为初创公司。启动建设两年,科大硅谷高新片区内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197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7家。

  企业的落地,带来了更多就业的坑位,合肥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2024年科大硅谷高新片区内新增市级高层次人才3562人,海外人才71人[1]。2024年合肥市新认定高层次人才超7200人[2]。

  2007年,LCD面板供过于求、液晶面板市场陷入低迷,加上5代生产线正处于行业末端,三座大山一起压垮了以显示屏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京东方。

  一年后,京东方存亡之际,合肥市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它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引进了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年合肥的全市的财政收入才215.19亿元。当时为了这笔巨额的投资,合肥政府甚至不得不暂停地铁项目来筹集资金。

  落户合肥后,不仅解决了彩电企业的显示屏供应问题,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还吸引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方面的1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从生产中小尺寸面板的6代线到生产中大尺寸液晶面板的8.5代线,京东方建成了中国首条金属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线。到“全球最高世代线代线的投产时,京东方在肥总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

  从那以后,尝到了甜头的合肥政府更实在“以投带引”[3]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兆易创新,长鑫存储上市后,合肥浮赢超千亿元。不仅如此,该投资更是引入半导体企业落地合肥,助力合肥向半导体之城转向。2020年,合肥再次拿出100亿元投资出现资金困难的

  ,赶上了新能源汽车风口。蔚来汽车总部落地合肥后,这一投资不仅帮助蔚来汽车渡过难关,也使一个数千亿产值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呼之欲出,将安徽打造成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的美好愿景,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2022年6月,

  基地在合肥市长丰县建成投产。在合肥曾经的投资选择里,电子信息技术、半导体、新能源已成城市三大支柱型产业,而合肥依然步履不停,还在寻找新出路。

  提供总价值1亿美元的支持。亿航智能华东总部已经建成,位置就在合肥骆岗公园。同样属于低空经济领域的零重力也已完成五轮融资,合肥高投领投了其近亿元A轮融资。截至2024年11月,合肥市低空经济存量企业已达161家[4]。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初具雏形。业内的投资人告诉《职场Bonus》,如今国有企业或政府相关投资基金下场做GP(基金管理人)成为常态,抛开有限合伙的的模式,国资可以直接对接被投企业,“这样更方便与被司谈条件”。

  安徽省母基金的返投要求处于中低水平,有利于吸引企业。投资即意味着回报,和一般基金不同的是,国资要求的并不是资金的回报,而是需要企业“返投”[5]。

  返投是为了当地产业的良性发展,比例一般是1:1.5,“但也有北京海淀、亦庄这样的,达到1:2,

  ”相反的,母基金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几只母基金的出资条件发现,安徽省母基金的返投要求并不高,一般在1~1.5倍左右,多数为1.2倍。与此同时,是否当地有相关产业链也是企业衡量国资的一个重要标准。“绝对没产业链的话,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企业也未必愿意。”

  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的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证明——投资也很快给合肥带来了回报。上市公司数量增加,2022年以来新增12家,位居新一线城市增量第二,且多家涉及半导体等新兴起的产业领域,显示强劲实力。以投带引的打法取得成就后,合肥加大力度,想把“创投城市”的品牌打出去。

  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曾给出一组数据:2023年,合肥市通过加快“创投城市”建设,迭代“以投带引”打法,

  如今的合肥,多投资“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在公司发展遇困时大手笔支援,长期持有,在公司成长后获利退出[6]。不仅投资做的好,政府的更是“由管理者到服务者”。硬科技投资人王盼告诉《职场Bonus》,合肥政府会组织企业包车对接,探索新合作路径。

  “市长早餐会”这一特色沟通交流机制,也是合肥政府作为“服务者”的举措之一:每周五,合肥市的管理者们都会接待一批到访的企业家,通过共进早餐的形式进行洽谈,看看能够合作干什么事情。

  [3] 以投带引:“以投带引”是一种招商引资的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政府互助基金或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通过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基金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4] 数据来源:2024年12月18日发布的《2024年合肥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5] 返投:即企业获得投资后再对当地来投资,投资建厂的返投方式占大多数

  [6] 参考来源:《合肥国资抄底了谁,有多赚钱?》,《财经》记者 张建锋

  在国内,合肥的薪酬呈现较高的增速。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其平均薪酬排全国第十四名,

  。在深圳工作四年的小胡,不久前返回合肥,如今在国轩高科做设计,薪资和在深圳无异,均为2万元。合肥的人才保障政策到位。对于外地人才来说,

  。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合肥请您来”,采取“线上报名预约、线下当面对接”方式,给予交通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游览收费景点等优惠,“就算没找到工作,也可以不要钱旅游了”。

  高层次人才享有特殊的保障政策,具体分为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小胡告诉《职场Bonus》自己的外国同事就获得了高额的安家费。

  方面,装修中上的两居室的价格只要千元,相当于北上广一个合租单间的价格;饮食方面,八元的鸭血粉丝汤可以吊打动辄二三十的预制菜外卖;通勤方面,合肥在2023年一年内,有五条地铁建成通车,远距离的公司都能在一小时左右抵达。同样是外地返皖,陈帆从上海回到合肥,

  ,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的。对比节省下来的生活成本和工资降薪的部分,她直言称“其实每月存款和在上海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在工作方面,合肥是相对“舒适的”。就小胡的个人体验来说,合肥工作强度跟深圳差不多。他在合肥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30到下午5:30,一周五天,双休,大概两周一次加班——总比深圳一周至少一次的加班频率要好。

  《2024年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报告(目录)》显示,到2026年底,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

  紧缺人才岗位涉及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智能家电(居)、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10个重点产业。虽然合肥渴求高精尖人才,但由于多年来的研发人员的引进,目前的实际的岗位开始饱和,反而是一线的制造人才仍然呈现出高需求量。以汽车厂商为例,只有

  的研发部门位于合肥,其他车厂在合肥的大多是生产基地。因此,在2024年第三季度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招聘需求最旺的60个职业中,3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需求人数同比保持增长。合肥的生产制造岗位丰富,工厂容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车厂的一线岗位,电池工程师小张保持着赶工的生活。他是浙江人,从杭州的工厂周转来合肥,对这些一线岗位,他的评价是“工作内容起点低,上限也不高”。而与此同时,一线员工的工作强度大,要求高,流动性强。由于做工速度不佳,目前小张正处于被劝退的阶段,“厂里都很卷,客户不停提高要求,我们只可以被迫跟上节奏。”

  在小张的观察中,合肥本地人求职的硬性指标为“必须有双休”,他们大多偏向考公、考编。兼具学历和工作上的能力,且不想进入体制内的本地人,选择钻进科大讯飞、阳光电源之类的大厂,他们大多会在这些大厂中,谋求一份白领性质的工作。这些大厂中不乏销售岗位,学历、能力相对一般的人通常会从事进入门槛更低的销售的工作。“双休是凌驾在工作之上的硬性指标。”在单休的工厂里,小张很少看到合肥本地的朋友。

  也是炙手可热的的岗位。小胡能够薪资平移,是因为企业对设计、宣传人才的需求旺盛。在他看来,大厂入驻使合肥就业机会变多但竞争更激烈,相比大批量涌入的科研人才,未被注意到的宣传营销人才,才是更为稀缺的。

  合肥的宣传仍然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草台班子”。当地企业在宣传方面常常陷入两难境地。选择找上海的广告公司外包业务,沟通成本、协调成本均会增加,外包公司也未必能够做出符合本地需求的宣传。而不选择超一线城市外包,就只能忍受合肥本地的宣传滞后的现状,错过很多市场机会。

  在小胡所在的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后者。“公司业务发展得很好,但宣传还是刚起步,领导想起宣传,第一反应还是找报社做文章。”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懂得如何宣传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

  陈帆也有同样的感受,但令人苦恼的是,“大有可为是建立在‘能为’的基础上的。”合肥的职场环境

  的现象,部分领导在专业领域的素养不够,难以给予专业且精准的指导和决策。同时,

  ,“有人找我帮忙做PPT,桌上已经摆满各种奶茶咖啡了,不好拒绝。我找不熟的找技术部门员工要数据也是很费劲的,如果不花点功夫在人情,那就只能等正常的OA流程,等到对方‘有空’,工作才能继续。”让人心照不宣的职场规则,还有类似“优先提拔亲戚或有后台的员工,挤压普通员工的晋升空间”这类典型情况。

  对于陈帆来说,合肥这座城市虽然有着本地人可以依靠父母托举的优势,在生活等方面能获得一定的助力,但相应地,她也需要放弃一部分自由,要开始面对诸如催婚以及各种传统守旧言论的困扰。

  陈帆如今在观望低空经济相关岗位,根据合肥的发展的新趋势来看,从新能源行业中走出来,无人机或许会成为一个好的选择。

  的好地方。但抛开城市本身的历史底蕴,合肥的“可玩性”,还远远不如北上广深这些老牌超一线城市。如今虽然各种文化园、创意园建成,他仍然发现有一部分返“肥”的年轻人,会因为缺乏工作之余的文娱生活,选择离开合肥,再次出发。(应受访者要求,文章中陈帆、小胡、王盼、小张均为化名。)

上一篇: 宝钢股份副总司理胡宏离任年纪55岁在公司董事和高管中排912薪酬201万元在董事和高管中排46

下一篇: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玉溪分行被罚35万元:借款办理不审慎信贷资金回流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