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砂处理系列

当选院士为什么这么难?(附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日程)

时间: 2024-08-11 13:35:21 作者: 砂处理系列
产品详情

  在国内科技界,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大事之一。鉴于院士在科学界的主体地位,国内对院士评选极为重视,增选院士有一套非常严谨、细致、科学、公平的评审流程。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1月1日启动,最近一些地方科协陆续对推荐人选进行了公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院士是我国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开创祖国航天事业先河的钱学森,逆行出征、抗击疫情的钟南山,一辈子都想要丰收、端牢中国人饭碗的袁隆平……这些院士以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伟绩。他们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深受人们尊敬爱戴。

  鉴于院士在科学界的主体地位,国内对院士评选极为重视,增选院士有一套非常严谨、细致、科学、公平的评审流程。院士的增选过程,从当年的1月,一直要持续到10月,每个入选者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相当严格的标准和复杂的程序。以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为例,当年的531位有效候选人中,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共222位,最终只有75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比例仅为14%。当选两院院士之难,两院院士评选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对待科学,在院士增选上,充足表现了科学性和专业性。以工程院院士增选为例,最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到,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相关规定第一条,要求入选者必须“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提名和确定候选人,严格要求“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院士要对提名行为负责;在评审和选举环节,对参加评审的院士在专业性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的程序确保决策科学,并由专业的评审人进行把关,以确保入选者经得起专业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保障。

  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和地方科协拟推荐2021年院士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其中中国工程院有88名院士增选。

  但是入选候选人之后,距离当选院士还要闯过很多“关口”,包括第一轮评审会议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候选人材料公示;经过第二轮评审会议进入终选候选人名单;全体院士投票终选;中国工程院向当选院士和有关部门发出通知,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增选结果,并通过中国工程院网站向社会公布。

  在我国,增选院士有一套严谨、细致、科学、公平的评审流程。以工程院院士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到: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其分配,由主席团研究决定。候选人可单独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也可以同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提名;不受理个人申请。特别通道提名是院士提名的特殊形式,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的候选人,不得同时作为特别通道候选人。

  根据《实施办法》,两种提名渠道中,院士提名方式规定,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选人。候选人获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2位。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

  学术团体提名方式则规定,中国工程院委托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的提名工作,候选人年龄不允许超出65周岁。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推荐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候选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负责推荐所属行政区域的候选人,中国科协组织对以上两种方式推荐的候选人进行提名。

  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关注、科技界反映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院士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章程进行了较大调整,包括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退出机制等,并逐步修订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如2014年,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章程进行“大修”,本次院士制度改革中,从“进两院的大门”就有严格的规定,院士候选人提名途径缩减至两种,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遴选的做法今后不再保留,而候选人想当选需要全院院士投票终选。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采用了院士制度,评选制度也是大同小异,由已当选的院士来推举投票,如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等。

  英国皇家学会始创于1660年,迄今已有352年历史,是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其会员均为尖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皇家学会实行终身制会员(亦称院士)制度,一旦入选,终生保有。会员的构成分为三类:皇家会员、英籍会员和外籍会员。

  皇家会员出自英国王室,不定期选举产生。每年3月第三个星期三召开选举年会,由现任会员组成的评审团通过投票从7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44名英籍会员,8名外籍会员以及1名名誉会员。会员的候选人必须由至少6名现任会员提名推荐。皇家学会的会员享有极高的社会荣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当代的斯蒂芬·霍金、胚胎移植及肝细胞研究权威安妮·麦克莱伦、互联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等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在其会员名册。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一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私立机构,致力于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由院士、名誉院士与外籍非正式院士组成,外籍非正式院士取得美国国籍即可成为院士。每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一次年会。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包括外籍院士)由选举产生。先由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起提名(个人申请无效)。被提名者材料包括不超过250个英文单词的个人简历,并附上不超过12篇个人已发表的最重要学术论文。被提名者要经过初审,初审通常在每年3月结束。在每年4月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年会上,将对通过初审的候选人(包括美国公民候选人和非美国公民候选人)进行终选投票表决。按规定,每年当选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公民)最多不超过100人,外籍院士(非美国公民)最多不超过25人。

  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也不乏中国籍院士的身影,他们多来自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如袁隆平、施一公、杨振宁、姚期智等。

  2021第六届国际海洋防腐防污论坛将于4月21-23日在甬城宁波举办,3位院士领衔,40余位演讲嘉宾齐聚,为海洋新材料打call!

  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973 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曾任国际摩擦学会理事会副主席、亚洲摩擦学理事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2002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9年获(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2012年获国际摩擦学金奖。现带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表面事业部科研人员在海洋材料、防腐耐磨及功能薄膜与涂层、防污减阻材料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并作为首席科学家指导建设浙江省“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宁波市“先进涂层与薄膜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及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2002年任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周克崧院士主要是做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现代表面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973、863、军工等科研项目和省市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

  三十多年来主要是做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低压等离子喷涂、热喷涂技术替代电镀硬铬、高性能薄膜和热喷涂与激光的复合技术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多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军工、钢铁、包装印刷和核能等国民经济部门。培养和组建了一个既能完成国家重要研究课题,又能将科研成果工程化的团队。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973、863、军工等科研项目和和省市项目50多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广州市一等奖1项。1995和2006年两次获国防军工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编著、参编著作三部,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

  日本国立茨城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为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日本宇宙利用推进中心研究员。现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钢铁材料。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7项科技奖励,4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项目20余项,武钢、宝钢、南钢、湘钢、山钢、涟钢、中信金属等企业开发类项目3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EI收录论文170余篇,30余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现为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中国体视学理事、材料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副主任委员,美国矿业、金属、材料(TMS)学会终身会员,日本钢铁协会会员。担任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国际期刊编委。

上一篇: 【48812】镀铬常识介绍(一)

下一篇: 【48812】欧盟对我国和巴西的电镀铬钢作出反推销初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