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文登天福山组织领导了一起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力的抗日武装起义,史称“天福山起义”,组建起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番号。这次起义就像一场迅猛燃烧的大火,迅速燃遍了整个胶东大地。
黄县爱国人士在员的组织领导下,迅速组织起了“抗日救亡团”,不久后就申请到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的番号。1938年1月30日,腊月30日除夕,在黄格庄举行武装起义,打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的大旗!有了番号,抗战热血青年踊跃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人员迅速增加。一个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摆在了领导人的面前。那就是缺少武器,从民间征集来的大都破旧不堪,能用的太少,而且土枪杂牌居多。这样怎么能适应全民抗战的大趋势呢?
一个大胆的想法涌现在三大队领导人范心然的脑海里,组建自己的兵工厂!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并很快付诸行动!
1938年3月,三军三大队经过反复酝酿比对甄别,最后选址在了群众基础好,百姓觉悟高,地理位置隐秘的圈杨家村,在一个宽敞空旷的大庙里按了家,做为兵工厂的基地。
建厂初期,既没资金,又没技术,而且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都是一片空白,让人无从下手。
三大队领导人范心然,是个不但有很高学历,并且还有黄县人经商的头脑。他主动以个人信誉和胆识,向民间银号借贷500元大洋,做为兵工厂的启动资金。然后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向社会广招人才,筹措兵工厂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物料。
龙口市(黄县)现在是江北第一百强县,自古黄县靠近港口,营商环境优越,工商业不仅紧跟外来时尚潮流,而且还特别的繁荣发达。就铁工厂而言,不但厂家众多,而且机器设备和技术,都是当时跟青岛烟台的厂家没多大差别的。所以当时筹备来的机器设备都是比较先进的,这就为胶东的兵工生产打下了坚实根基。
现代人很难想象,刚刚拉起来的队伍,又要建兵工厂,机器设备,原材物料,技术工人以及工厂的各类管理和勤杂人员,一大摊子,哪一项离了钱都玩不转,可新拉起来的三军三大队领导人,凭借着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国忧民的信誉度,以及无私无畏的抗战决心,很快就征服了铁工厂的老板们,他们自愿的把机器设备,原材物料借给兵工厂。他们深知,跟不是一路人,绝对干不出官员那种缺德事,向百姓和商户征高额“抗日捐”,结果日本人还没来,他们就自己携款潜逃了,把百姓的血汗钱据为己有!借给的钱款,机器设备,原材物料等,都能用在抗战上,决不能跟贪官那样,落到个人腰包,所以工厂主借给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原材物料,都是自愿的!
在很短的时间里,兵工厂就征借到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车床,刨床二十多台。全套的化铁炉,铸造,翻砂设备三套。大小型号的柴油发动机五台。还有发电机,电镀,汽焊,模具等机器设备和配套齐全的维修工具等。更令人振奋的是,还征借到刚从青岛开来的一辆汽车,老板一狠心,为了抗战,你们开走吧!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胶东《大众报》也是用同样的方式,黄县有名的“兄弟印书馆”,整个厂完整的征借给了胶东大众报社。(这些征借来的机器设备,解放后都归还给了物主,有部分酌情还款)黄县人的慷慨和抗战热情,为胶东的兵工生产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里,也要为当时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和决策者,点一个大大的赞,因为他们不但有先见之明的长远眼光,而且他们是真正把“论持久战”落实在行动上的典范!可想而知,要是没有这些设备,或者是往后拖一两年后再集办,等到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要是花钱的话,就是花费十倍甚至是百倍的代价,都不一定可以买得到,就是买到了,运输和安全成本,也是巨大的!
在制造枪械的原材物料方面,招远玲珑金矿附近的老百姓,他们为兵工厂提供了非常紧缺的优质原材料。当地老百姓听说要造枪炮用来打日本鬼子,他们把当地能收集到的废旧钢材都拿出来了,兵工厂以很低的价格,就买到了一大批制造枪炮的紧缺物资。单是六楞风钻杆一项,就能造1500支长枪,还有数量可观的制造迫击炮的优质钢材。
1938年5月,三军总部来到黄县,随迁而来的三军修械所,蓬莱的三军第二大队以及掖县的三支队修理所,三股力量加入到了圈杨家兵工厂,工厂实力加强,兵工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到1938年下半年,圈杨家兵工厂月生产子弹数千发,手榴弹五千枚,地雷数百个。截止当年9月,兵工厂共制造迫击炮七门,迫击炮弹五百多发,仿制,安装,维修三.四百支,制造子弹数万发。这一时期,有的资料记录有员工三.四百人,也有回忆说五百人,不管怎么说,在黄县的这一段时期,是早期的兵工生产最为辉煌的时期。
1938年底,日伪军向龙口,黄城进攻。1939年初,圈杨家兵工厂奉命向西南方向转移,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方在平度的涧里村,莱西县的明山村等地落脚。兜兜转转大半年,刚能勉强生产了,又遭顽军威胁,不得已又返回了黄县黄城阳村,这时的兵工厂只有不足二百人。1939年下半年后,在栖霞县的前寨,后寨等村安家继续生产。
以圈杨家兵工厂为引领的胶东兵工生产,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极度困难时期,兵工生产还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到解放战争时期,兵工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兵工厂发展到13个,兵工产业从业人员达一万五千多人,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战争时期的兵工生产行业特殊,厂址隐蔽偏僻,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兵工厂迁移频繁,厂址众多,有的已经非常困难确认,还因兵工生产注重保密等因素,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早期,像圈杨家兵工厂,别说文字资料了,就是原址厂房都没留下。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受扒开花园口,火烧长沙城等殃及百姓生命和财产的所谓“焦土抗战”政策影响,圈杨家兵工厂在撤离前,先把厂房和搬不走的东西,自己一把火烧掉了,等敌人来清剿时,啥都没得到。现在能见到的,只是当年曾经住过兵工员工的几间民房,其他的一点没留下!
第一件,总共有十多张吧,是胶东兵工七厂收存军工材料的物资清单,内里详细的记录了原材料的材质,品种,规格,重量,收货人姓名和盖章等信息,看来这些原材物料,大都是用来制造枪炮的材料,时间在1946年前后。
第二件藏品是,1946年新春佳节之际,文登县政府给全县抗工家属(包括军工生产厂的家属)的拜年贺信。信中指出,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抗工家属多有生活困难,政府照顾不周等问题,抗战胜利了,这是政府以后需要改进的工作,也希望抗工家属,多学习生产技能,搞好今年的大生产运动,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前线,增当生产模范!
第三件藏品是,“华东工矿部第二军工局化总二分厂”给驻村干部以及员工的春节慰问信,时间是1949年的春节。从这个机构名称就能看出,这可能是一家制造炸药或是与军工有关的化工材料厂。慰问信中指出,1949年来到,面临的生产任务更繁重,工厂为了生产前线急需物资,干部员工加班加点工作,春节免除了假日,因而也不能当面给大家拜年!本厂职工虽然有工资收入,但很微薄,还需村政府,对工厂员工家属多加照顾!希望员工家属多学技能,参加农业生产,争当先进生产模范!
胶东的兵工生产,不仅在山东甚至华东地区都是重中之重,充当第一主力的角色,在全国解放区兵工生产中,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这些兵工前辈们的奉献和付出!